下颌角截骨手术的全面发展史及水蜜桃截骨术的由来

    一、概论
    下颌角位于面部下外侧,由下颌骨水平支与下颌骨骨体部的连接部组成,其外侧为咀嚼粗隆,有嚼肌附着;其内侧为翼肌粗隆,有翼肌附着。左右两侧的下颌角与中下部的颏骨及两侧的颧部构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其与面中份鼻唇等组织器官构成面部形态的基本特点,是面部容貌特征的重要解剖标志之一!
    下颌角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对面部容貌的影响极为重要,下颌角肥大或下颌角发育过度,以及在此基础上伴发的不同程度的嚼肌肥大,可表现为特征性的“方形脸”或“梯形脸”。下颌角肥大对人体功能的危害不甚明显,多数症状主要表现在面部形象的影响以及求美者心理方面的损伤!
    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面型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这可能是下颌角肥大在东西方发病率相去甚远,男女两性发病率也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在欧美,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对方形脸具有不同程度的认可,西方人认为下颌角应用与面颅骨的其他部位相协调,应该有明显的后界和下界。所以,至今仍有不少欧美学者把由于下颌角肥大而造成的“方形脸”称为良性嚼肌肥大,也有人称其为“伴有嚼肌良性肥大的宽面综合征”。
    单纯以美容目的进行下颌角咬肌部分切除术的人在欧美等国也并不多见,他们更多的是把下颌角肥大作为咬肌的一种病理性肥大来研究,其治疗一般采用比较保守的方法,嚼肌下颌角良性肥大是东方人群中常见的颏面畸形,东方人崇尚“瓜子脸”。并以此为美,肥大粗壮的下颌角不具吸引力。以下颌角肥大为主要特征的“方形脸”或“梯形脸”与传统的审美观格格不入,在中国,绝大多数下颌角肥大的病人并不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而是一个单纯的美容问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手术矫治下颌角肥大,塑造“瓜子脸”或者“椭圆脸”的患者日趋增多,对下颌角肥大的手术矫正已成为现代女性面部美容整形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应用解剖
    这类畸形及其手术矫治涉及的局部解剖结构主要有嚼肌、下颌骨、面神经及腮腺导管。
    (一)嚼肌
    嚼肌(massetermusde)通常由三层组成。表层起自上颌骨的颧突以及颧弓前2/3的下缘,向后下走行止于下颌角部的嚼肌粗隆以及下倾骨升支外侧面的下部。中层起自额弓前2/3的深面以及后1/3的下缘,止于下领骨升支外侧面中部。深层起自颧弓的内侧面垂直向下,止于喙突外侧面以及下颌骨升支外侧面的上部。但是在术中难以将嚼肌清楚的分为三层,去除的嚼肌的厚度在术中通过分离嚼肌的解剖层次是难以确定的。因此,一些解剖学家认为嚼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层。表层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深层起自整个颧弓直到颞下颌关节结节的前端,而止于下领骨升支外侧面的上部及喙突根部。
    (二)面神经
    面神经(facialnerve)的所有分支走行并穿越腮腺。在嚼肌附着的颧弓的外侧面,面神经颧支向上向前跨过颧弓。而颊支横跨嚼肌,下颌缘支向前下走行平衡于下颌骨下缘。由于这些解剖关系口外下颌下切口,以及切除表层嚼肌可能损伤面神经分支。
    (三)腮腺导管
    腮腺导管(parotidduct)的体表投影及走行大约圈是在颧弓下缘下方1cm穿出腮腺前缘向前,然后在嚼肌前缘穿过颊肌及颊黏膜开口于口腔,因此暴露或切除前上部嚼肌都有可能损伤腮腺导管!
    (四)下颌骨升支
    下颌骨升支包括髁状突、喙突、乙状切迹、下颌角、下颌角前切迹及升支前后缘等解剖部位。期间有下齿槽神经血管束,自升支内侧面的下齿槽神经孔穿入,并走形其中,切除下颌角部骨组织或矢状劈开截骨,如截骨线设计不当,操作失误,都可能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或造成骨折。
    三、临床表现
    下颌角嚼肌良性肥大畸形患者,常呈“风”字形、“用”字形面型。面下1/3明显宽大。致使患者下颌角向后向下突出,有的伴有面下1/3短小。患者咬合时可见或触及明显肥厚隆起的嚼肌条索。大多为双侧发病,少数为单例!双侧者亦常见左右不对称,而单侧者不对称则非常明显,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少数患者主诉咀嚼时局部疼痛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病史中有的患者伴有夜间磨牙,紧咬牙习惯,有的情绪易波动伴有局部肌肉痉挛等。
    Curioni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咬牙时可见及可触摸到的肥大;②息止牙颌错位亦可见到的肥大;③嚼肌肥大伴下颌角部外突;④嚼肌肥大、下颌角外突伴有安氏二类错颌畸形。
    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的发展
    1880年,legg首次报告了一个10岁小姑娘患有双侧颞肌及嚼肌肥大的病例,伺候文献报道不多,且多为零散的病例报告,治疗方法多为手术矫治,1947年,Gumey首先报道了采用口外经皮肤切口进路仅切除咬肌的外侧部分,以达到手术治疗咬肌肥大的方法,尽管咬肌切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肥大,但由于效果不明显,人们对这一方法有较大的争论,1949年,Adams描述了通过口外下颌入路,在直视下切除肌肉的内层和骨性增生部分的方法.
    由于切除了部分肥大的下颌角,使手术效果有较大的提高,也给咬肌肥大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1951年,Converse应用口内入路切除了肥厚的肌肉和下颌角突出的骨质,不仅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减少了损伤面神经分支的危险性以及避免皮肤瘢痕,以后Cinester\Frezieres和Merville(1959)推广了这一方法。口内入路咬肌下颌角部分切除术,很快成为治疗下颌角肥大的术式!尽管这个时期的手术方法仍然以肌肉切除为主,骨质的切除为辅,但Converse采用口内入路切除肥厚肌肉的同时,祛除下颌角突出的骨质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方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美容为目的的要求进行下颌角整形特别是女性越来越多!
    近10年来,下颔角截骨形态和范围也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1951年Converse采用的下颌角切除术是一次性直线形截骨术,截骨的范围仅涉及下颌角本身。一次性直线形颧骨术对矫正下倾角肥大引起的方形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被东西方学者应用了近半个世纪。
    但一次性直线形少量的下颌角切除很难满足东方人将“方形脸改为“瓜子脸“的美容要求,特别是侧面的线条不圆滑也不自然,常出现“第二下倾角”的情况。1989年Back提出采用两条直线形截骨术,使下颌角获得比较圆滑趋干孤形的形态。但这种“二次孤形截骨术”仅涉及下颌角本身,其美容整形效果仍然不能使病人满意!近年米,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大大促进了现代东方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整形美容外科的迅速发展。韩啸医生的水蜜桃下颌角截骨借鉴以往下颌角截骨整形美容外科的丰富经验,根据中国女性的特点,保留下颌角的结构,把下颌角打薄变薄,斜着45度角向后,保留下颌角,在脸变窄的基础上保留下颌角!由整体到局部精细修饰,彻底达到改变脸型的作用。让下颌角美容整形更加完善和成熟!标志着下颌角截骨整形外科手术的更加完善和成熟!
    下颌角形态与颧骨形态密切相关,当颧骨过高和下颌角肥大并存时,如果仅作颧骨缩小术,会使下颌角外突更为明显。因此,这类求术者一定要同期行水蜜桃降颧骨缩和水蜜桃截骨手术。可将截下的下领角骨移植行颏整形术,这样使整个面庞形成鹅蛋型美好轮廓。(参考文献:《颅颌面外科学》)
{dede:include filename="footer_footer.htm"/}
隐私保护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下颌角截骨手术的全面发展史及水蜜桃截骨术的由来

时间:2020-06-21 10:40 来源:韩氏网 作者:admin 点击:
一、概论 下颌角位于面部下外侧,由下颌骨水平支与下颌骨骨体部的连接部组成,其外侧为咀嚼粗隆,有嚼肌附着;其内侧为翼肌粗隆,有翼肌附着。左右两侧的下颌角与中下部的颏骨及两侧的颧部构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其与面中份鼻唇等组织器官构成面部形态的基本特
    一、概论
    下颌角位于面部下外侧,由下颌骨水平支与下颌骨骨体部的连接部组成,其外侧为咀嚼粗隆,有嚼肌附着;其内侧为翼肌粗隆,有翼肌附着。左右两侧的下颌角与中下部的颏骨及两侧的颧部构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其与面中份鼻唇等组织器官构成面部形态的基本特点,是面部容貌特征的重要解剖标志之一!
    下颌角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对面部容貌的影响极为重要,下颌角肥大或下颌角发育过度,以及在此基础上伴发的不同程度的嚼肌肥大,可表现为特征性的“方形脸”或“梯形脸”。下颌角肥大对人体功能的危害不甚明显,多数症状主要表现在面部形象的影响以及求美者心理方面的损伤!
    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面型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这可能是下颌角肥大在东西方发病率相去甚远,男女两性发病率也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在欧美,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对方形脸具有不同程度的认可,西方人认为下颌角应用与面颅骨的其他部位相协调,应该有明显的后界和下界。所以,至今仍有不少欧美学者把由于下颌角肥大而造成的“方形脸”称为良性嚼肌肥大,也有人称其为“伴有嚼肌良性肥大的宽面综合征”。
    单纯以美容目的进行下颌角咬肌部分切除术的人在欧美等国也并不多见,他们更多的是把下颌角肥大作为咬肌的一种病理性肥大来研究,其治疗一般采用比较保守的方法,嚼肌下颌角良性肥大是东方人群中常见的颏面畸形,东方人崇尚“瓜子脸”。并以此为美,肥大粗壮的下颌角不具吸引力。以下颌角肥大为主要特征的“方形脸”或“梯形脸”与传统的审美观格格不入,在中国,绝大多数下颌角肥大的病人并不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而是一个单纯的美容问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手术矫治下颌角肥大,塑造“瓜子脸”或者“椭圆脸”的患者日趋增多,对下颌角肥大的手术矫正已成为现代女性面部美容整形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应用解剖
    这类畸形及其手术矫治涉及的局部解剖结构主要有嚼肌、下颌骨、面神经及腮腺导管。
    (一)嚼肌
    嚼肌(massetermusde)通常由三层组成。表层起自上颌骨的颧突以及颧弓前2/3的下缘,向后下走行止于下颌角部的嚼肌粗隆以及下倾骨升支外侧面的下部。中层起自额弓前2/3的深面以及后1/3的下缘,止于下领骨升支外侧面中部。深层起自颧弓的内侧面垂直向下,止于喙突外侧面以及下颌骨升支外侧面的上部。但是在术中难以将嚼肌清楚的分为三层,去除的嚼肌的厚度在术中通过分离嚼肌的解剖层次是难以确定的。因此,一些解剖学家认为嚼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层。表层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深层起自整个颧弓直到颞下颌关节结节的前端,而止于下领骨升支外侧面的上部及喙突根部。
    (二)面神经
    面神经(facialnerve)的所有分支走行并穿越腮腺。在嚼肌附着的颧弓的外侧面,面神经颧支向上向前跨过颧弓。而颊支横跨嚼肌,下颌缘支向前下走行平衡于下颌骨下缘。由于这些解剖关系口外下颌下切口,以及切除表层嚼肌可能损伤面神经分支。
    (三)腮腺导管
    腮腺导管(parotidduct)的体表投影及走行大约圈是在颧弓下缘下方1cm穿出腮腺前缘向前,然后在嚼肌前缘穿过颊肌及颊黏膜开口于口腔,因此暴露或切除前上部嚼肌都有可能损伤腮腺导管!
    (四)下颌骨升支
    下颌骨升支包括髁状突、喙突、乙状切迹、下颌角、下颌角前切迹及升支前后缘等解剖部位。期间有下齿槽神经血管束,自升支内侧面的下齿槽神经孔穿入,并走形其中,切除下颌角部骨组织或矢状劈开截骨,如截骨线设计不当,操作失误,都可能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或造成骨折。
    三、临床表现
    下颌角嚼肌良性肥大畸形患者,常呈“风”字形、“用”字形面型。面下1/3明显宽大。致使患者下颌角向后向下突出,有的伴有面下1/3短小。患者咬合时可见或触及明显肥厚隆起的嚼肌条索。大多为双侧发病,少数为单例!双侧者亦常见左右不对称,而单侧者不对称则非常明显,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少数患者主诉咀嚼时局部疼痛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病史中有的患者伴有夜间磨牙,紧咬牙习惯,有的情绪易波动伴有局部肌肉痉挛等。
    Curioni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咬牙时可见及可触摸到的肥大;②息止牙颌错位亦可见到的肥大;③嚼肌肥大伴下颌角部外突;④嚼肌肥大、下颌角外突伴有安氏二类错颌畸形。
    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的发展
    1880年,legg首次报告了一个10岁小姑娘患有双侧颞肌及嚼肌肥大的病例,伺候文献报道不多,且多为零散的病例报告,治疗方法多为手术矫治,1947年,Gumey首先报道了采用口外经皮肤切口进路仅切除咬肌的外侧部分,以达到手术治疗咬肌肥大的方法,尽管咬肌切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下颌角肥大或咬肌肥大,但由于效果不明显,人们对这一方法有较大的争论,1949年,Adams描述了通过口外下颌入路,在直视下切除肌肉的内层和骨性增生部分的方法.
    由于切除了部分肥大的下颌角,使手术效果有较大的提高,也给咬肌肥大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1951年,Converse应用口内入路切除了肥厚的肌肉和下颌角突出的骨质,不仅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减少了损伤面神经分支的危险性以及避免皮肤瘢痕,以后Cinester\Frezieres和Merville(1959)推广了这一方法。口内入路咬肌下颌角部分切除术,很快成为治疗下颌角肥大的术式!尽管这个时期的手术方法仍然以肌肉切除为主,骨质的切除为辅,但Converse采用口内入路切除肥厚肌肉的同时,祛除下颌角突出的骨质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方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美容为目的的要求进行下颌角整形特别是女性越来越多!
    近10年来,下颔角截骨形态和范围也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1951年Converse采用的下颌角切除术是一次性直线形截骨术,截骨的范围仅涉及下颌角本身。一次性直线形颧骨术对矫正下倾角肥大引起的方形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被东西方学者应用了近半个世纪。
    但一次性直线形少量的下颌角切除很难满足东方人将“方形脸改为“瓜子脸“的美容要求,特别是侧面的线条不圆滑也不自然,常出现“第二下倾角”的情况。1989年Back提出采用两条直线形截骨术,使下颌角获得比较圆滑趋干孤形的形态。但这种“二次孤形截骨术”仅涉及下颌角本身,其美容整形效果仍然不能使病人满意!近年米,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大大促进了现代东方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整形美容外科的迅速发展。韩啸医生的水蜜桃下颌角截骨借鉴以往下颌角截骨整形美容外科的丰富经验,根据中国女性的特点,保留下颌角的结构,把下颌角打薄变薄,斜着45度角向后,保留下颌角,在脸变窄的基础上保留下颌角!由整体到局部精细修饰,彻底达到改变脸型的作用。让下颌角美容整形更加完善和成熟!标志着下颌角截骨整形外科手术的更加完善和成熟!
    下颌角形态与颧骨形态密切相关,当颧骨过高和下颌角肥大并存时,如果仅作颧骨缩小术,会使下颌角外突更为明显。因此,这类求术者一定要同期行水蜜桃降颧骨缩和水蜜桃截骨手术。可将截下的下领角骨移植行颏整形术,这样使整个面庞形成鹅蛋型美好轮廓。(参考文献:《颅颌面外科学》)
    {eyou:pagebreak/}
更多
------分隔线----------------------------